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“学会和他人分享”似乎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。事实上,“我的”这个词,往往是孩子最先学会的词之一。到两、三岁时,孩子会经历从“一体意识”到“个体意识”的转变。因此您常常会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:“这是我的!”,“我可以自己来!”等等。 家长不必过于担心,这些都是源于孩子日渐增长的自我意识。其实,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分享的概念,下文将一一介绍。 ◆ 分享是什么
分享是一种基本技能。通过分享,我们能维持和他人的友谊,和他人和谐相处。分享可教会孩子妥协、公平以及感恩。“谢谢你和我分享你的玩具卡车。你想玩我的泰迪熊吗?”这样的分享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重要信息——感恩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,我们给予他人,也会收到相应的回报。分享还能教会我们两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,那就是与人协商,以及如何处理失望情绪。 ◆ 背景
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开始体会到最原始的同情心。孩子听到其他孩子的哭声,感受到周围人带来的压力,他/她容易变得沮丧。虽然孩子还不会说话,但他/她依然可以被其他孩子所感染。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就能体会到同情心,并初步具备同理心,并且会一直如此。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,转折发生了。他/她开始意识到其他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情感。分享意味着同理心,虽然孩子直到6岁才会体会到真正的同理心,但是孩子很早就会开始展现出同理心的苗头。
◆ 培养依恋
孩子不仅会对事物产生依恋,也会对人产生依恋。您可能注意到,让孩子和其他人分享最爱的玩具,他/她可能会表现的很不情愿,甚至让他/她分享最不喜欢的玩具也不行。 研究表示,那些在一两岁便和父母建立起牢固的依恋关系的孩子,日后更愿意和他人分享。为什么呢?如果您和孩子建立了稳定亲密的关系,当孩子需要情感或身体上的支持时,他/她就会向您寻求依靠,从而更能够对他人产生同情心,并伸出援手,同时孩子也不容易对物质产生依赖。 ◆ 家长行为的示范作用
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,他/她就会观察父母和家人的行为举止。在成长过程中,如果孩子总是接受慷慨行为的一方,那么日后他/她就更容易重复这种人际互动。如果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到您常与他人分享,待人热情,他/她也会对自己身边的人模仿您的行为。 ◆ 更多积极,更少消极
孩子常常会出现一种行为,即“假意分享”。也就是说,他/她会把一个东西拿出来,让别的人使用,但自己并没放手。其实这是孩子做到真正的分享前很重要的一步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“你真好,谢谢你愿意把玩具车给莉莉阿姨看”来表扬孩子。对于孩子,您要宽容一点,使用正面促进的方法,这比惩罚孩子、没收他的玩具要更行之有效。如果您的孩子不愿意跟他人分享,也不要因此惩罚孩子,他/她只是在做和他年纪相符的行为,并且仍处于学习分享的过程中。比惩罚更好的方式是家长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。渐渐地,孩子就会被正面促进的积极心理所影响,愿意去重复那些能给其他人带来快乐的行为。不久后,对孩子来说,分享也会变得自然而然。
|